而工匠人也不亏,除了赚到了酬劳之外,从此之后他们还多了一个为皇家做过XX的履历。作为大明第一IP,和明皇室有关的一切都得到广大人民的推崇和追逐。
基本上,只要打上“皇家”两个字的匠人起码有三五年内都不用担心接不到活干。而在接活时候,“皇家”匠人们都会有志一同地加个背书——如果他们再被皇家招去了,那一切工作都会先被放置。
雇主们当然没有意见啦!雇主们简直欢迎死了这种情况。
到时候在宴会聊天时装模作样地来一句:我的XX到现在都没做好,因为我的工匠被皇家招去了什么的多拉风啊!
咳咳,其实对于工匠们来说此举还有另外一个好处。
在如今,大部分被召集的工匠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但无论做什么都会有大量零碎不需要太大技术含量的工作,这些工作多半是由那些缴纳不起费用而不得不亲自来服役的匠人们承担。
这些人连替代服役的费用都出不起,生活自然颇为困苦,也因此,他们比起旁的学徒有更强的学习欲望。
有基础,肯干活,还愿意学,一来二去,老师傅们也看中了不少小辈。通常,一段工作结束后,总有那么几对成了师徒关系。
工匠间的师徒关系十分传统,在学工期间徒弟的吃穿用度都依靠师傅,而作为报酬,学徒学成后要为师傅免费打工几年作为报酬。打工的年数各行各业都有不同,一般来说,制品价值比较高的行业打工年数会更长一些。
这可不是当师傅的在剥削学生,在这个时代,学一门手艺是可以靠它吃一辈子的饭的,自己的子孙也能因其获利,甚至于在未来还可能抢占自己师傅的生意,因此,工匠之间的技能传授相当于是将自己的饭碗分出去一半。这么大的恩情,让学生打工几年着实不算多。
官方也非常鼓励这样的关系,甚至还会有意撮合,一方面是为了鼓励技能的传承和保留,另一方面嘛……咳咳,就像聘用师爷得县官自己出钱一样,带着徒弟的师傅也是要承担徒弟的开支的,官方又能用好的匠人,又不用自己出钱聘用,岂不是美滋滋?
不过实际上官方还是抬抬手,免去了学徒的服役要求,也算是鼓励这种关系的良性发展。
在以老带新的模式下,大明也渐渐培育出了一批年轻的制船匠人,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中西方的匠人们之间必然会有一场理念之战。
不怕他们战,就怕他们不战。
道理越辩越明,观念推陈才能出新,技术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争论和淘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乐氛围只会孕育腐败。
在西方的船匠到来之前,大明的工匠们先交出了这艘“太平号”。匠人们经过了大量的实验,判定三大两小的船帆配比最为实用,三张大帆受制于材料的牢固性,被固定了面向,而两张小帆则是做了活轮。
如此,当船只在海洋上航行时,顺风之时便可用大帆,若要加速,也可打开五张帆,而若是遇到逆风之时便可收起大帆减小阻力,随即展开灵活的小帆寻找迎风面。
只要角度找得好,哪怕是逆风也能借到动力。虽然那样做船只肯定是斜着走,但在海洋上只要航行速度能够大于洋流的速度,不要停留在原地即可。
在海上,不怕逆风,就怕没风。
若是实在没了风……
那就只能靠脚踩了。
大明的匠人在船只的左右和后方都做了木轮,这一设计的灵感或许是来源于乡间用于灌溉的水车,这种改进后的轮船只要靠着脚踩就能带动履带,让船只缓慢前行。但这都不算什么,最让人侧目的是船只的后方装了一个螺旋桨。
别小看这个在现代已经融入千家万户人尽皆知的动力设施,这种叶片状态的螺旋泵原本要在两百年后才能被发明出来。虽然它的原理就和风车、水车基本类似,但从大到小,从方形到圆弧,无一不是经历了千万次的实验和比对研究。
尤其是将其用在船舶的动力上,更是世界首创。
这并不是木白指点的,完全是工坊匠人们的灵光一闪。
此前,为了在枪管里刻画上能够让子弹的射距更远、精准度更高的弹道,大明开启了冶铁改进之路。
但众所周知,科技的发展到了明朝基本已经到了传统工业的末端。
所有的技术能改造的都已经改造完成,原材料的升级也已经基本完成,留给明朝匠人们的发展空间已经非常小了。
于是,大明的工匠们就像现代那些习惯了快捷廉价的工业制品,开始追究起“古法制造”的现代人一样,重新将目光投向了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各种技术。
他们觉得说不定老祖宗想出来的不少办法其实是有用的,只是当年的原材料或者火候不到,所以无法达成最佳效果,因此,他们决定将新材料、新技术结合古法进行冶炼。
就像现代的商人也会用“古法”来忽悠涉世未深的消费者们一样,这些匠人也用这个说法忽悠了管事,于是,这个看似十分不靠谱的项目真的被立了起来,木白每次经过匠坊的时候都能看到他们换着花样在冶铁。
但和现代人已经无法适应古法的重体力劳动一样,大明的工匠们其实也有些吃不消传统冶炼法的重体力消耗。
在现在,铁矿石内杂质的去除已经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古法之中则完全靠碳元素的氧化还原将其筛除,说白了全靠敲。
虽然大家都是打铁的,但这劳动量怎么一样。
可是项目已经开始了,上头还等着结果,半途放弃怎么可以?那多丢脸啊!于是,这群大明动手能力最强者没有辜负他们的名头,虽然体力比不上老前辈,但他们有脑力啊。
不就是需要捶打吗?也没说一定要人锤,将用来碾碎石英石的水碾改造一下,加点皮带带上传动再装个大铁块,那不就是一个不需要人力的大锤子了吗?
最耗力的工作有机械接下了,剩下翻转一下铁块、撒点炭什么的工作那就是洒洒水啦。
但众人很快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这样操作的确可以省力,但水碾就那么一个,要做比对,大家的工艺肯定得一样,不能只给这个法子用。
……那怎么办?
再搞几个呗。
但河流的宽度就那么大,为了保证带动水碾的流水量也不能随便在边上加建,那就只能先改进一下水碾了。
能不能缩小体积?能不能加大接水面?能不能减少消耗?
于是,在铁制品的改造出现之前,水碾的改造先被加入了大佬们的工作清单,众人兴致勃勃地一番操作,改进后的水碾很快作为衍生产品出现了木白的桌案上。
一通百通,风车的改进也随即出现。在研究冶铁的匠人中,有几个觉得风车的改进蛮有趣的,便脱离了冶炼队伍,往这个方向继续深入研究。
很快,有人发现螺旋桨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风,于是风车的衍生产品风扇就新鲜出炉了。
风扇和风车的原理本就完全一样,不过一个是将风力转为作用力,而风扇则是将作用力转为风力。匠人们用自己的发明创造证明了力的相互性和可转换性,而大明的百姓们又多了一个去暑良器。
接着,又有匠人想,在空气中通过调整木板的角度可以产生风车和风扇两种不同的效果,那么在水中呢?
于是,螺旋桨便被发明了出来。
当然,如今这种靠着人力的螺旋桨对于船只的推动力是有限的,它要正式站到历史的舞台上还要等蒸汽机出现。
但是,螺旋桨的确给匠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路。
比起常见的桨轮,这种螺旋桨自重可小太多了,但它能够提供的推动力却远大于同样重量的桨轮。
重量小也就意味着力的消耗小,而最重要的是它提供的力完全是直直向前的,这在船只的航行中格外重要。
不过,这种技术还没有被研究透彻,所以,太平号上的螺旋轮还是一个试验品,太平号的主要动力还是以分列左右的桨轮为主。
按照如今的进度,如果没有走歪路,估计等太平号返程的时候,新式的船只才能搭载上新的动力系统!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