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宁对于皇权的畏惧不足,要不是他时间不多了,他本还想再压几年他的性子的。
“臣,遵旨。”秦朝宁行礼应道。
接着,历帝开始接见六部尚书、在京的几位老将军、老王爷、侯爷等人,一一把自己的命令颁布下去。
他花了一个多时辰安排好,在各道圣旨上面签字盖章落印,就摆驾坤德殿休养,开始闭门不接见任何人。
暨嘉祯名正言顺地成为了继位者,开启了他的年号宝泰的统治生涯。
曹明洋等人的判决在几日后都下来了,牵涉在案的几乎都是斩立决,其他的流放的流放,革职的革职。
一切皆尘埃落定。
而历帝,终是没熬过这个冬天,在宝泰一年开春来临前就逝世了。
他的皇陵修了很多年,现成就能用。
新皇暨嘉祯给他安排的葬礼是大办的,没省银两。
邱阳云那些道士在历帝阖目那一刻,暨嘉祯就让人把他们砍了,祭天,祭历帝亡魂。
这之后,朝堂上的诸事开始步入正轨。
新帝,号嘉帝性子温和,对于朝臣们的许多建议都能听得进去。
他和朝臣们接下来开启了一段为期半载多的“蜜月期”,双方都很满意对方的状态。
但是,随着他“好说话”的印象被所有官员所获悉,朝臣们以及宦官们,开始对嘉帝不再事事尽心尽力。
像有的人开始浑水摸鱼,对嘉帝能忽悠就忽悠诸如此类的事情,大有蔓延的趋势。
嘉帝年岁小,众臣子对于他的后宫现状更是“虎视眈眈”,接连多日上谏,劝他广纳秀女,充盈后宫,开枝散叶延续皇室血脉。
不少官员都想做嘉帝的岳父。
这些人对于谈涿的“先见之明”妒忌得要死。
谈府这样一个没多少根基的家族,何德何能出个皇后娘娘呀!这样的皇后娘娘,对于嘉帝又能有多少助力?!
朝堂上这些乱糟糟的事,刘旭等人都看在眼里。
这□□会后,刘旭就在内阁召开阁老们的议事会。
虽然内阁现在还是七人,但是实际上认真议事的人只有刘旭、韦之贯、秦朝宁三人。
刘旭甚至干脆都不会喊其他四人。
那四人对此也乐于接受。
由于正历年间,他们追随过曹明洋,这段时日里怕被秋后算账,现今都是缩着头混日子,就怕刘旭哪天想找他们麻烦,所以半点儿不想出头。
刘旭、韦之贯、秦朝宁彼此之间熟得不能再熟,对于内阁的各项事情都会开诚布公地商议。
刘旭现在把他们二人喊过来,要处理的事情主要有几项。
一、正历年间历帝未定夺的税改是否要推行。
二、沿海与北方诸国是否要实行互通往来。
三、宝泰一年的春种,是否要推行新粮种。
四、宝泰一年是否开恩科,广纳天下有志士子。
五、税改势必涉及铸币、货币改革,如何制定以及规范流通货币。
……
他们针对这些问题讨论了半晌,然后又各自处理了今日需要处理的奏折,整理给了司礼监后,才展开对于嘉帝婚事与后宫的简单商议。
嘉帝的终身大事,他们内阁不会过多干预,会以太后娘娘的决定为主,来配合即可。
第198章 互市
嘉帝很喜欢秦朝宁, 哪怕知道秦朝宁在内阁的事情很多,也会时常召见他。
太阳未落山前,他就又派内侍过去内阁把秦朝宁喊了过去了乾明殿。
“秦阁老, 您看看这封奏折,是北边边境百姓与外族私下交易, 以物换物屡禁不止的请奏。”嘉帝一看到秦朝宁就高兴地跳下了龙椅,主动凑上前去, 态度亲昵地把奏折递给秦朝宁。
闻言,秦朝宁抬手挠了挠脸颊, 看着眼前过完年才刚十五岁的少年君王,对于他的亲近有些许欣慰,也有些许无奈。
边境那边我朝百姓与外族交易的事,他是知道的。
毕竟, 全国各地呈上来的奏折都会经过内阁审核查看, 才再转呈递到司礼监。
这事他和刘师傅、韦先生私下探讨过。
这两年宣国因着阮储从海外带回来的一些良种,整体的国情有所好转。
底层老百姓们的日子确实好过了一些,家中也开始有余粮, 手里也有点铜板了。
像边境那边的百姓们,日子过好了, 家中便也能凑出些粮食布匹等和外族的人互相交换各自所需的物资。
在供需关系面前, 倒买倒卖一下,多少能够挣点儿差价。
双方交易这件事,在他和刘旭、韦之贯的眼里, 实际上不是坏事。
像宣朝这边因为朝廷调控而价格下降了不少的粮油米面和食盐,都是那些游牧民族极度缺乏的东西。
而那些外族人手里的马匹、皮毛等又是我朝所稀缺, 能卖出好价格的物资。
双方不过各取所需。
长期以来,那些外族的生活习性都是以游牧为主, 他们的生态缺乏农业的发展,等到了冬日里缺衣少食时,主意自然就打到了抢掠宣国百姓的头上了。
现在如果能够通过建立宣国与外族的互市,双方能够建立交易来获得各自所需的物资,对于边境的和平肯定是有利无害的。
此外,宣国这边还能通过双方的合规往来,对外族子民进行文化渗透,展开数以年计潜移默化的驯化。
普天之下,没有人不想过上安稳富足的小日子,飘无定所都是生存面前的不得已之举。
如果宣国可以让这些人慢慢“觉醒”,让他们知道他们也是可以过上居有屋食有粮衣有布的日子的,这样对于外族的内部分化瓦解,对于他们的子民的意志力的同化,都会有出其不意的结果。
秦朝宁觉得,这件事仔细筹划的话,边境百年安定,不是问题。
“陛下,关于此事,刘首辅那边已经在组织阁老们初拟章程。详细的,您不妨过两日再看”,他回话道。
相关的章程,他们还在探讨细化。这件事需要的人太多了,哪些人能够替朝廷去寒苦的北边边境年复一年地落实此事,凿实有待商议敲定。
嘉帝听罢,就把此事放一边了。
现在的朝政诸事,基本上大小事都有内阁把关,真正需要他拿主意的几乎没有。
随后,他又拉着秦朝宁继续讨论了其他几个事情,有关于朝政的,有关于六皇子等弟弟妹妹的教导和后续安排的,也有关于他自己个人的一些烦恼的。
秦朝宁对他这个少年皇帝很有耐心。
不过,比起他自己直接给他答案,告诉他怎么做,他更倾向于引导嘉帝自己去思考他的选择会把事情引导至什么结果,这些过程里该事件可能产生怎么的变化。
让他熟练地习惯多思,三思而后行。
现在的朝堂现状,虽然帝皇和内阁的关系是前所未有地展现出非常紧密和信任,但是也反映出另外一个问题来,君弱臣强。
历史上,君弱臣强的时期,只要出现心思不正的臣子,这天下会被搅得天翻地覆。
这状况下的危害不会比出现昏君暴君的时期能好上多少。
对于近日里朝堂上那些官吏们对于嘉帝的态度散漫和敷衍,秦朝宁有所耳闻。
小人畏威不畏德,君子畏德不畏威。
嘉帝需要上他作为帝皇的第一课,恩威并重。
目前这几年,他知道有刘旭师傅、韦之贯先生在,朝堂乱不了。
所以,眼前秦朝宁把这些事情掰开给嘉帝细讲,就放手旁观他怎么去做,不会过多干预这位少年帝皇的历练沉淀。
几天后,内阁那边终于拟定了互市的初稿,在朝会上便由秦朝宁启奏。
“北方几个互市的试点,会给我朝带来的获益远远不止微臣所提及的羊马等牲畜、皮毛那些,也不仅仅止于边境安定。”
“若是我朝能够通过互市渗透外族,长期驯化外族百姓,百年后北方版图何愁不并入宣国。”
“这是不费一兵一卒的千古之功。陛下,臣恳请陛下批准建立互市制度,我等臣子定当鞠躬尽瘁,达成宏愿!”
秦朝宁的话音落地,兵部就有武将忍不住跳出来,瞪着秦朝宁问道,“秦大人,您这样的文官长期呆在京城这样的好地方,怕是没见过那些天生险恶的外族人。”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