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华年把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食物纤维等过于超前的词咽下去,换上了在古代更正常的词汇。
杜云瑟无奈应是,华哥儿强调了这么多遍,他早已倒背如流,哪怕为了华哥儿的心意,也断然不敢违逆。
给杜云瑟交一年的束脩、购买住在书院用的东西,花掉了十两银子,家里的银子剩下了一百一十两。
之后每月日常花费五两半银子,买药方里的配药三两银子,加起来是八两半,最极端情况下,够花一年。
但考虑到做衣服、人情来往、喝完现有的主药后购买珍贵药材,预算捉襟见肘。
而且杜云瑟如果今年秋天秋闱就中了举人,还得准备来年春天去京城参加会试的花费。
车到山前必有路,秋华年把账全部算清楚,心里有了底,也就没那么焦虑了,他的身体状况经不得郁结愁思,好在秋华年本身心态就是绝佳,不怎么受到外界的影响。
祝经诚去了南边谈生意,一时半会儿回不来,依旧是苏信白来替他向杜云瑟几人道贺。
苏信白自己带了帮厨和一众食材,让巧婆子看着做宴席,不叫秋华年家为难,他为人处世看似冷冰冰的,实则非常周到,但这周到是隔着东西的,让人感不到一丝温度。
秋华年心里对他的印象,是一个才华出众、气质出尘的冷美人。
这种冷和十六的“三无”不太一样,十六像是已经失去了大多数感情,苏信白则更多是压抑着,将情绪隐匿在冰山之下。
吃过宴后,云成小两口和孩子们都去休息了,下人们收拾着东西,苏信白和秋华年说话。
“大公子信中说,要将一座府城附近的庄子委托给秋公子试种棉花,我找出了三座近一些的庄子,秋公子看看。”
三座庄子一个是六十亩的,两个是四十亩的,都是中小型庄子,其中一个靠山,能猎到野物,一个有几亩鱼塘,一个有温泉。
苏信白把庄子的情况写的很清楚,他的字和他表现出来的样子不太一样,非常飘洒俊逸,文采风流。
秋华年选了那个四十亩的有温泉的,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最近,一方面是想看看古代的温泉是什么样的。
苏信白点头,“这座庄子是我的陪嫁,过两日我叫庄头来见秋公子。”
秋华年有些诧异,苏信白会把自己陪嫁的庄子放在可选项里,按理说这是祝经诚应承的事情,只需拿祝家的出来就行。
苏信白对祝经诚的称呼是规规矩矩的“大公子”,听不出半点夫夫之间的情谊,祝府下人们的态度也很微妙,苏信白与祝经诚的感情估计没有那么融洽。
“秋公子,我有一个不情之请。”
“苏公子请讲。”
“我听大公子说,你编撰了一本种植棉花的农书,可否让我一阅?”
“书稿在书房里,苏公子随我来吧。”
秋华年不介意农书被别人看到,反正他是准备完成后免费供所有人阅读的。农书原稿已经给王县令看过,十六也带走了一份,不担心有人窃取后颠倒黑白。
苏信白出身大家,没有接触过农事,他原本是想看看一位哥儿编的书能编成什么样子,看着看着,却渐渐入迷了。
直到看完整个选种育种的篇章,苏信白才恍然从书中抽身。
“苏公子觉得如何?”对这本农书,秋华年相当上心,想多听听不同的意见。
苏信白开口,语气与以往有些不同,“遣词用句,与世间大多书籍不同,但却是极好的。”
秋华年笑道,“我之前常听到的都是这样粗显的词句不好,苏公子倒是不同。”
苏信白摇头,“此书就连我这个从不曾做过农事的人看了,都知道该怎么育种棉花,语句生动简达至此,多少大家都未必做得到。书本来就该让需要的人看得懂才对,传道授业是本职,那些故作玄虚的人,不过是沽名钓誉罢了。”
苏信白的语速加快了几分,语毕后顿了一顿,重新敛目,“抱歉,失态了。”
秋华年笑着摇头,“这算什么失态,苏公子有见解,愿意讲出来,我也愿意听,反正这里也就你我二人,传不到别人耳朵里去。”
苏信白放松了些,清冷的眸子染上几分生动,“我不怕这话传出去,我早就当众说过,只不过当时……”
“秋公子这书是绝世好书,但恐怕坊间有人不识货,以后需要刻印出版,可以来找我。”
“苏公子有这方面的门路?”
“祝家以书坊起家,虽然后面丝绸布料生意做的更大,但书坊也没有落下。如今祝家的书坊都是在我手里管着的。”
就算不是最赚钱的生意,所有书坊加起来,也是不小的产业了。苏信白这么年轻,嫁入祝家的时间不会太长,能直接管着这么多产业,他在祝家的地位,比秋华年想得高的多。
苏信白……秋华年心头一动,因为方才已经与苏信白聊熟了些,直接问他,“苏公子与辽州左布政使家有亲戚关系吗?”
苏信白垂下漂亮冷淡的眉眼,低声嗯了一声,像是不太在乎,只在说一件稀松平常之事。
“辽州左布政使苏大人,是我父亲。”
说者语气平静,听者却无法淡定。在古代士农工商等级如此严格的背景下,一位辽州二把手,朝廷从二品大员家的哥儿,嫁给了商人之子,哪怕祝经诚是祝家长子长孙,也称得上惊世骇俗的下嫁了。
见秋华年欲问又止,苏信白直接把他想问的都说了,“我是父亲原配所出,家中还有继母和妾室所出的弟妹。这些事在襄平府不是秘密,你熟悉之后,随便打听就能知道了。”
“……”
苏信白的眼睑微不可查地抖动了一下,他不想要所有关于这些事情的评价,无论是奚落还是同情。
“今日叨扰了,若无事我便先走了。”
“等等。”秋华年叫住他。
苏信白回头,那位漂亮且充满生机的哥儿冲他展颜一笑。
“我觉得苏公子对书的见解与我不谋而合,苏公子有没有喜欢的好书,推荐我几本?”
第68章 烫锅子
杜云瑟和云成进入清风书院读书后,家里清静了下来,不过秋华年很快找到了新的事情做。
那日苏信白与秋华年聊了一会儿襄平府市面上的书,隔几日又下了帖子,邀秋华年去书坊坐坐。
孟圆菱刚开始读书识字不久,对这些不太感兴趣,是以留在家里看孩子逗猫,秋华年自己出门。
苏信白邀请秋华年去的书坊,与去年秋华年去过的不是同一座,它应该是祝家产业中最大的书坊,位置也在清风书院附近,占地至少有一千平米,修成了院落的模式,里面还有花园与小湖。
院落最里面,客人们到不了的地方,竹影交杂中,有一座两层高的精巧小楼,斗拱檐柱具绘着彩绘花纹,坐在二楼隔窗望去,可以看见九曲桥与花园。
小楼名为苦舟楼,取的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意,入门处的牌匾与对联皆是名家所写。
小楼的二楼空间开阔,不设阻挡,中间摆着长数丈的平阔桌案,分门别类放着一摞又一摞书稿。
苏信白对秋华年说,“襄平府的文人们写了书,会投给书坊,被书坊选中,则可刻印出版,得到一笔润笔费。”
“这里是祝家书坊近几个月收到的书稿,想看些不一样的书,可以直接从里面找。”
秋华年还真没了解过古代出版业,这么听起来,书坊不只是印刷厂,也不只是书店,还有出版社的作用,一坊身兼数职。
秋华年发现,那些与科举有关的书籍的书稿,全都被摞起来放在一边,看来苏信白对此不甚感兴趣。
想到今天秋华年要来,其余种类的书稿,苏信白全都让人找出来放在桌案上,供秋华年翻阅。
古代没有手机和互联网,书籍算是最集中的接触大量信息的渠道了,这么多书稿摆在面前,秋华年就像连接上了网络,看的津津有味。
上一篇:在年代文里卖美食
下一篇:顶流小祖宗娃综爆红(古穿今)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