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大宋(188)
主持人:“不过今天,我们说的还不是国库券本身,而是质田版国库券上的图画。此图名为《秦州山河图》,乃是宋宣宗为了让百姓见识秦州荒地的地貌,专门命米芾所画。米芾大家应该都知道,宋朝首屈一指的书画大家,素描法的创始人,与赵佶、李公麟、张择端并称‘大宋四杰’。而这幅《秦州山河图》,应当就是他存世最早的素描山水画。按照道理来说,给天子画的画,怎么说也该献给天子才是。不过米芾生性自恋,不肯吃亏,在国库券刻印完毕后,又把自己这幅《山河图》讨要了回来,并且在上面题诗,落印。而这幅画,又被宋宣宗的十四子端王赵佶看中,重金买回,并且在其上题字。这一来,此画就集齐了‘大宋四杰’前两位的笔墨,文物价值已经不可估量了。又经过数次传承,多了许多名人私印,诗词题字,更是成为了一件国宝级文物,毫不逊于《清明上河图》。”
(台下传来惊叹和掌声)
主持人:“这样一件传承有序,且建国以后一直存放在首都国立博物院的国宝,又能惹出什么样的风波呢?有请我们今日的嘉宾,文物鉴定评估委员会主任,首都国立博物院研究员吴瑗吴教授。”
(音乐响起,一人自后台出,主持人起身相迎)
主持人:“吴教授你好。”
吴教授:“主持人你好。”
主持人:“作为书画界的鉴定大家,吴教授一直潜心研究书画文物,也经历过不少名品的鉴别。今天我们说起的‘真伪秦州山河图’这一案,应该就是吴教授亲历的吧?能否给观众朋友们讲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吴教授:“(笑)这件案子确实是我亲手办理的,印象相当深刻啊。就在五年前吧,国家拍卖行突然传来消息,说是有一幅《秦州山河图》进入了拍卖环节,而且疑似真品。这怎么可能呢?《秦州山河图》还锁在保险柜里呢,上一次展示都是八十年代的事情了,怎能可能有真品外传呢?然而告知我此事的,也是文物鉴定圈子里的行家,于是我就亲自去到拍卖行,查看这幅图。这一看可不得了喽,据我这么多年的从业经验,竟然看不住任何伪造的痕迹,难不成这画还能是真品?”
(台下大哗)
吴教授:“大家可能以为书画作品都很大,其实不然。像这幅《秦州山河图》,原图是用来印刷国库券的,所以图画格外的小,大概只有个15x10厘米吧,它的卷幅其实都用在了题诗和题字上。而画和字并存,想要仿造的难度就大了。又因为它是印刷物的原图,有现成的印品作为参照,判断是真是伪,肯定更容易些。而这幅拍卖的《秦州山河图》,它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只包含原图,并没有赵佶的题字和其他私章,这就从根本上断绝了传序,和历史记载不符。种种因素叠加,可以说很容易判定这是一幅伪作,但是偏偏几位鉴定专家,都觉得它像是真作,连碳十四检测都能通过,确实是宋朝的画!”
主持人:“这就古怪了。难不成是有人在装裱上做了手脚?”
吴教授:“你说的这个可能,我们也想到了。也许观众不太清楚,装裱揭画,向来是书画界的一种常用造假手段。墨色是能浸染纸背的,厉害的装裱师傅可以轻松从原图上揭下一层,乃至两层的纸,制成新画。这样的仿品跟真品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墨色浓淡有些变化。但是《秦州山河图》不同于其他作品,它的主图是炭笔素描的,这就意味着没人能从上面揭下图画。最有可能的,也不过是揭下了旁边的题字,然而再仿照着国库券上的图画一副新图。”
主持人:“这可要花不少功夫了吧?想要仿造,必须揭裱,还要仿图,还要找到合用的纸,才能做成这样的效果。”
吴教授:“谁说不是呢?不过这样一来,倒也好解释为何这画上没有赵佶的题字和印章了。毕竟这幅画在宋朝一直都是存在皇室手中,也没谁敢仿照赵佶这位亲王的字啊。我们就照这个思路,对画进行了再次鉴定。以现存的国库券为范本,对照两幅画作。要知道,就算是印刷母本,放到铜板上,多少也会因为刻印工匠的问题,造成画作有些出入。如果这一幅画跟存世的国库券一模一样,那多半就是仿的了。”
主持人:“(好奇)那结果呢?”
吴教授:“结果不能完全重合,有极其细微的偏差,符合母版转印规律。”
(台下又一次大哗)
主持人:“难不成是仿画的人也想到了这点,想要让这幅画天衣无缝?”
吴教授:“能想到这一点的,已经不是凡人了啊。要知道宋朝是有放大镜的,想要临摹的一模一样,反倒更容易些。现在不像是临摹,倒像是原作了,能不让我们惊叹吗?这毕竟是米芾的作品啊,他的笔锋,画法都是自成一家的,真能如此惟妙惟肖吗?更不可思议的是,若有这么一副能以假乱真的画作出现,收藏者会不在上面盖章吗?可是它偏偏是一张素图,只有米芾一人的题字和印章。”
主持人:“果真是扑朔迷离啊!难不成是收藏者有什么癖好?”
吴教授:“你这就说到点子上了,难不成是收藏者有什么怪癖,才会费这么大功夫,制作一幅根本不会向外人展示的作品?专家组经过讨论,最后决定请出博物院里的原图,再对两者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博物院里珍藏的那副《秦州山河图》,跟国库券上的图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并无母版转印效果。而且两幅里,米芾的印章也略有不同。”
(台下传来惊呼声)
主持人:“(震惊脸)难不成那幅国宝级的《秦州山河图》是假的?不可能啊,这是有传序记载的,经过不知多少专家鉴定了啊!”
吴教授:“那幅图也是真的。上面赵佶的题诗和印章,道济大师的题字,齐海天的私章,还有其他八枚印章,都是经过重重审核,不可能为假。”
主持人:“吴教授,你这么说我就糊涂了,难不成还有两幅真迹?”
吴教授:“(笑)为何不能呢?毕竟画的人,可是历史上有名的临摹大师啊。”
(台下传来惊咦声)
吴教授:“据史料记载,米芾早年最爱临摹别人的作品。通玄真人就曾在笔记里提过,米芾曾经临摹了颜真卿的《不审帖》和《乞米帖》,送给他作为谢礼,被他识破的事情。而米芾是一个有收藏癖的人,对于其他大师的作品尚且如此,对自己的作品怕是更加在乎。据史料称,当年米芾手中并没有存下国库券,都用来换地了,他手中的母版图可就是唯一的纪念品。而当赵佶提出用吴道子的真迹来换他的《秦州山河图》时,这位大师会作何反应呢?”
主持人:“(哭笑不得)难不成是临摹一幅,交给了赵佶?”
吴教授:“(笑)正是如此,毕竟是他画的,重新画一幅又能耽搁多少工夫呢?而且他还专门在画上做了个印记,也就是他的私印。米芾也擅长刻印,但是早年水平不佳,刻出的章用力不均,是比较差的。而送给赵佶的那幅画里,印章的风格已经趋于成熟,反倒是拍卖行里的那幅是早年的印章风格,也是肉眼可以察觉的唯一一处不同。”
主持人:“这也太出人意料了!米大师就这么不拘小节吗?”
吴教授:“非常人行非常事,米芾的脾气也是相当古怪的,有洁癖不说,还痴迷山石砚台,有‘米颠’之称。若不是身为通玄真人的好友,怕是也要受些蹉跎的。然而因为成名太早,又有《日新报》题字、国库券作画这两座金身,终宋宣宗一朝,他的境遇都相当不差,故而也就更不拘小节了。赵佶只是个喜好书画的亲王,骗一骗又打什么紧呢?”
主持人:“(笑)还真不打紧,也多亏了当年米芾这点小心思,才有今日两幅《秦州山河图》。不知拍卖行那幅真迹最后如何处理了呢?”
吴教授:“那副母版真迹,也被博物院买下了,这两年正在做修复。等到修复完成,将与‘赵佶版’一同展出。”
主持人:“嚯,这可是盛事啊,就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感谢吴教授的解说,也感谢观众们收看本期《国宝风云》。下一期,我们再来见识其他的国宝风云事!”
(台下热烈掌声)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