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倒是很说得通。先不说方孝承和成瑾那段儿不知真假的流言蜚语,就说成瑾那扶不起的阿斗样,再没有比他合适当傀儡天子的了。
总之先把眼下这局面稳过去吧!
……
三年后。
成瑾十分郁闷地看着窗外黑乎乎的天空,打了个呵欠:“反正都知道我不管事儿,为什么还非要我跟你一起上朝?你自个儿去呗。”
方孝承自己穿戴整齐,朝成瑾走过来。正给成瑾整理的小太监忙退到一旁。方孝承给成瑾端正冠冕,温柔地解释:“我不放心你离开我的视线。”
成瑾:“……”
自三年前,方孝承就不正常了。成瑾整整三年,毫不夸张,真没一刻能离开方孝承的视线。他干什么,方孝承都要跟着他;方孝承干什么,都要带上他。
成瑾抗议过,但无论他怎么闹,在这事儿上,方孝承都绝不让步。他知道是以前那些事儿让方孝承害怕,便没好意思闹大,只是偶尔抱怨抱怨。
“唉,如今哪儿还有人想害我啊,你真是白担心。”成瑾嘀咕。
方孝承没接这话,摸了摸他的手,接过宫娥递来的小暖炉,放到他手里:“走吧。”
成瑾唉声叹气地跟他出去寝殿,爬上轿辇,坐好了,瞥着跟在旁边一起朝勤政殿过去的方孝承。
朝臣们已经习惯了。说实在的,他们甚至觉得挺不错的。
成瑾虽然很蠢,但他好在很有自知之明,绝不试图对政事指手画脚。按说就该是方孝承独摄政事了——若真如此,众臣也就没这么看得开了,偏偏方孝承既“独|裁”又包容开放,看似把权力都牢牢把控了,却又容得下政见不同的有才能之士。
只要不牵涉成瑾,方孝承堪称“圣明”。他既提拔寒门学子,又肯亲近世家,倒是难得能平衡多方、左右逢源,大荣日渐中兴,比先两位皇帝在时的各方局面都好多了。多方皆受益,意见就少了很多。
最要紧的是,方孝承私下里托人表过态,说不会让成氏绝后,待今上成瑾的太子成人,他就必定功成身退,陪伴到时候做太上皇的成瑾去游历山水。
这话若别人说,可信度不大,但方孝承这么说了,众人觉得颇可信。
再一看,着实,方孝承这三年来给皇上立了后、选了妃,虽然不多,就俩,还都是平民女子,但据说都是良善端丽之人,就、就也行吧!毕竟是这样子的现况,着实没人想嫁自家贵女去掺和……
何况,听说皇上常去皇后和淑妃的宫中歇息,甚至淑妃都已经有孕了。
唉,那就这样吧,睁只眼闭只眼,二十年很快就过了……
今日散朝后,成瑾的圣驾直接去了淑妃春桃的宫中。原因很简单,皇后阿藤最近闭关钻研新蛊,谢绝来客。
淑妃春桃正在书房号称抄经养胎实则算账,听说皇帝又来了,忙起身出去相迎。
屏退众人后,殿里只剩三人,春桃说起昨日陈琰入宫与她聚谈,瞧着陈琰的肚子越发大了,陈琰也说该打包行李入宫来待产了。
——这是一出“瞒天过海”。
春桃自然是假孕,陈琰却是真孕,而到时就说陈琰的孩子是春桃和成瑾生的。若是一索得男便顺理成章立为太子,若是女娃儿,就说这是男娃儿,仍旧立为太子。反正后宫里的人都换过了,注意些,不会露馅。
待孩子长大……还有那么多年呢,谁知道中途会发生什么,再者说了,大不了到时候太子自个儿偷偷生个呗。
当时春桃听闻这个计划,目瞪口呆。
一则,这计划是陈琰主动提起的;二则,方孝承居然也不反对。
她不是很那啊混能理解……
但她理解与否不要紧,遵命行事就好。那个总不遵命行事的谷音,如今被调遣去了闼闼部落放羊、不是,是挖矿、不是,是作为使节长留。
春桃暗暗一比较,觉得当贵妃挺好的。虽然她目前还不是贵妃,来年再升。
只要没有勾心斗角,后宫其实挺好的。如今春桃和阿藤就盼望着陈琰早日入宫来作伴了。陈琰也挺愿意,因为她怕死,显然宫里安保系数、医疗系数都更高。自从她怀孕,她就和方朴都待京城家里没出去。等她入了宫,她放心了,方朴也放心了。
……
……
自春桃那回来,一路上,成瑾又露出了落寞的神色,回到寝宫后,恹恹地靠在美人卧上,就看着方孝承,不说话。
方孝承让人都退出去,他过去挨着成瑾坐下,问:“怎么了?”
成瑾欲言又止:“总之我说了,你也不答应。”
方孝承便不再问,只“哦”了一声,起身去端茶喝。
成瑾见他真不说了,叹起气来,道:“我刚刚瞥见了太后的宫殿,”如今所说的太后是秦将军的嫡女,“她真可怜。今日说起阿琰的孩子,我就想起了太后的孩子。耶律星连也太可恶了,那么小的孩子也不放过。”
方孝承不动声色地放下茶盏,端起新的过去喂他喝。
没打算告诉成瑾真相。
——太后的那个孩子没有死,如今活得很健康,未来或许会成为一个很普通的农夫。
他对这孩子动过杀心,但终究没下手。
但这孩子必须在其他人眼中“已死”,否则,就轮不到成瑾登基。
其实,成瑾登基与否不重要,方孝承自己也无妨摄政与否,但他清楚地知道,如今他与成瑾已经被架到了火上,一些事已经身不由己。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成瑾喝口茶,又叹气:“那秦将军也真是个无情的老匹夫,我好心让他接女儿回去,他倒不愿意。什么破规矩名声,难道比女儿的幸福还要紧?”
他去见过太后弟妹,对方淡淡的,对什么都没兴趣,听说整天都在给死去的孩子诵经超度,不愿见人。他瞧着难受,和方孝承闹了好几天,好容易方孝承松了口,答应让秦家接女儿回去。他寻思着,和家人在一块儿,多少她能高兴些。
谁料,秦将军一口回绝。
方孝承没有接话。
这事若要追究,他比秦将军更对不起太后。但他不愿冒险将孩子没死的消息告诉太后。她若知道那孩子尚在人世,必定想方设法传消息给秦家,求秦家帮她找。那样,局面就会乱。
至少,要等他将秦家的牙拔了,对成瑾再没威胁了,才能让太后与孩子团聚。
接受陈琰的提议,亦是出于同样的考量。
世界危险重重、前路漫漫,他不能走错一步,他害怕若再错一次,再没有侥幸了。
(正文完结)
*
作者有话要说:
_(:з」∠)_大噶的留言我都有看和认真思考,容我再想想_(:з」∠)_主要可能是受我个人的脑回路和人生经验(?)局限,写的时候就是顺着自己的思维逻辑来写,难免会有考虑不周全或者偏颇、过于主观的地方,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理解和包涵QWQ
关于几个主要的问题,我说一下我的思路哈。
比如,关于方孝承和朝政。我的想法是,方孝承起兵是因为一步步被逼到了绝路,成瑾处在危机中,皇帝又超拉胯,而他本质上肯定不希望天下大乱,乱起来肯定头一个就是黎民百姓苦。当然,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他又当又立,比如“你之前起兵就不怕百姓苦了吗?现在来怕什么?”,但,怎么说呢,就是,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方孝承的立场确实是很矛盾,所以他确实一直以来是比较心情复杂的。如果换邪恶混乱的耶律星连来,耶律肯定不管别的,自己怎么高兴怎么来。但方孝承是既有人性的弱点,又有人性中的优点,所以自我拉扯,我在说什么……
历史上,建文帝没了,朱棣登基,是因为本来就亲叔侄,说得过去,所以不算很乱(应该当时也有不少人有异议,但在可控范围内),但方孝承完全跟大荣皇室血脉没关系,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去了,然后自己登基了,那其他大将肯定不干,别说秦将军了,就连高将军等偏中立的不管为了什么原因都会要搞他。大荣一定会乱。所以在我的脑回路看来,就觉得,这个情况下,方孝承不能自己登基。但他也不能找别人登,因为他如果放权,新皇帝大概率不会信任他真的放,怕他又哪天来个“清君侧”。如果他不放权,新皇帝肯定更不干,大概率先来一番忍辱负重,然后把他当反派权臣一样搞倒。所以他这个时候属于被架上了老虎背,下不来了,只能成瑾上位,他来摄政。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