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总的古代帝王之路 下(56)
第239章 捐书
寇骁能让李煦自己独自睡书房才怪,硬赖着没走,李煦也不是真心赶他,见时间不算太晚,就把自己要建印刷厂的事情跟寇骁说了。
其实李煦做的许多事情寇骁并不太懂,但这并不妨碍他与李煦沟通交流,甚至还会出几个让人意外的点子。
“其实许多大户人家中都会藏着孤本,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比对待金银还珍重,王爷不放让他们将家里的书籍拿出来刊印,你看我的,我也看你的,大家都得到了优惠,这是件好事。”
李煦也想过这个问题,他得知孙家书局的经营模式后就想到了这点,既然孙老爷能把自家的藏书拿出来分享,没道理其他家不行,就他所知,钟家就有一座不小的藏书阁,除非嫡系子孙,旁系要得到家主的允许才能偶尔进去借阅书籍,钟水清曾经就是在这座藏书阁里看到几本农书,才开始对农事感兴趣的。
“就怕他们不肯,你也知道,大家对传承看得很重,宁愿失传也不肯传给外人,王府名下的匠人里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除非是亲传弟子,否则都是闭门起来研究创作,要不是本王给出的赏金诱惑力大,他们未必肯贡献出自己的东西。”
寇骁躺在一旁的软塌上,正拿着一本书打发时间,头也不抬地说:“这事儿交给我办就行了,会让他们心甘情愿的,不过我记得王爷提过,要建一座免费借阅的图书馆,可否这时候一起建了?”
李煦诧异地看了他一眼,问:“你有什么好点子?”图书馆是要建的,等他拥有足够多的书籍后就可以刊印几套出来放在图书馆给人借阅,不过这时期借阅卡不好登记,只能允许他们在馆内阅读了。
“比起拥有自己家那点存书,拥有一座有成千上万本书籍的书馆不是更好吗?到时候可否让大家以捐赠的形式将书籍捐出来,按数量拥有书馆的管理权,就比如说,钟家如果捐了一百本书,那么他们家就有书馆三年的管理权,如果捐五十本,就有一年半的管理权,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李煦疑惑地问:“可是管理权要来何用?本王要建的是面向大众的免费图书馆,什么人都可以进的,并不收费。”
“怎么会没用?他们有管理权,就可以给自家子弟便利,给他们挑选最好的书,而且外人要进书馆看书名义上还是要经过他们许可的,这在读书人的圈子里是非常长脸的事情。
你想一下,我今天要去借阅一本书,这本书因为太好很多人都想看,那作为管理者的人就可以利用职权先给自家人看,外人就得排后,这点权利还是有的吧?”
李煦点点头,这确实是图书管理者拥有的权利,只要他不贪墨,不受贿,不私藏,先借给谁后借给谁确实很难管。
“但是那样紧俏的书籍我可以让印刷厂多印几套,甚至两家书局也会有卖,并非一定要在书馆里借阅。”李煦建印刷厂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多印书吗?如果是紧俏的畅销书,他肯定要大量刊印的,图书馆里只是保留书籍,想要买书可以去书局啊。
在二者的观念中,对书籍的价值是不对等的,李煦潜意识里觉得书就是很普遍的东西,想买就能买得到,而且不会太贵,在寇骁的观念里,书是非常贵重的商品,价格高,难印刷,哪怕李煦拥有一座印刷厂,也不可能无限量无成本的印刷吧?
两人对视了一眼,然后又默默地转开视线,李煦叹了口气,“好吧,是我想的太美好了,至少几年之间不可能把书籍做成普通商品,慢慢来吧,就按你的办法来。”
寇骁也跟着叹了口气,“是我狭隘了,毕竟是乡下的土包子,见识少,本王别见笑。”
两人很默契地把这个话题转开,然后寇骁问起了靳管事那边有没有回信,这个人是从避风岛出来的,他觉得李煦把这么大的事交给他有些冒险了。
“算算时间应该在路上,你放心,既然他已经回到京城,那就等于回到我们的掌控中,他很聪明,不会乱来的,否则他压根不会回来。”
以靳荣顺的才华,去投靠镇北王也是有希望的,不过他想不出他这么做的原因,许多人都以为他们是敌人,怕靳荣顺心怀怨恨,李煦不这么想,从商人的角度,他只是换了个老板而已。
而且这个老板身份更高,格局更大,拥有的产业更丰富,能给他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他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天,寇骁先去军营转了一圈,最近将士们被操练的狠了,看到寇骁就自动绕道,深怕他又出什么狠招。
结果人只是在军营转了个圈,视察完自己的“领地”就骑马离开了,然后回了城里逛了一圈,特意去了王府新开的两家书局逛了逛,只是现在书局里卖的书还少,主要以笔墨纸砚为主。
寇骁在找建书馆的位置,既然是给文人提供的,那位置不能太偏,也不能太闹,最后他选定了郡守府附近的一块地,那里只有孤零零的一座破亭子,不知道是哪任郡守大人建的,如今破的只剩几根柱子了。
按李煦的眼光,这个书馆肯定不会小,所以寇骁直接以建一座五进大宅子的面子来衡量,这后选了这里。
这块地原先李煦准备留着建大学的,专们接收有一定水平的学子进一步培养,毕业就能选官,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学校教书,可以保证他的人才库不断层。
两人碰了个头,发现选的是同一块地,李煦没多想就决定用来建图书馆,如果是建学校,那地方太小,还得沿街拆掉一片建筑才行,而且学校建的离郡守府太近,似乎也不是好事。
寇骁知道这事情通过了,就让人草拟了一份捐赠的倡议书,然后让底下的士兵挨家挨户去做宣传,除了家世最显赫的那几家,他亲自跑了一趟,其余的并不需要他动手。
大部分人家一听要捐出家里的藏书,立即摇头表示家里就几本常见的书,将军要就拿去看好了。
不少人心想:将军向来不好学,怎么突然想起来要看书了?等来人拿出倡议书简单地解释一遍,大家才明白,原来是王爷要书,寇家军只是来帮忙讨书的。
给还是不给呢?给多少呢?这是所有人家第一个考虑的问题。
王爷和将军的面子不能不能给,但家里珍藏的孤本可是传家之宝,怎么能轻易捐出去?
等听来宣传的人解释说,王爷要建一座很大的可以免费借阅的书馆,任何人都可以借阅书馆的所有书籍,大家的心思才算动了起来。
假如这个书馆真能建起来,那么美家拿出十本书,一百家就能凑出一千本,而且大家族可不止止这么点书,还有王爷呢,皇宫里最不缺历代典籍,王爷要是能以身作则,那他们就是把书全部拿出去也是赚的。
书馆的书籍能免费借阅就一定能抄录,到时候发动家里人每天去抄书,岂不是每个人家里都有一座藏书阁了?
这其实是很容易想通的事情,用自己家的书换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书籍回来,还不用花一文钱,这是天大的好事啊。
而且是王爷发起的活动,寇家军亲自上门要书,肯定是能要到的,若是别家给了,自家不给,那岂不是被人耻笑?
等他们再听说捐书最多的家族能得到书馆最先的管理权,一个个都忍不住凑在一起,问:“你家有几本?咱们一家子加起来有几本?能拍第几名啊?”
不少人甚至动了心思想从外头买书回来凑数,反正王爷只要求数量,没要求一定是孤本。
书馆和印刷厂同时在建,前者因为宣传到位,又是上好的位置,因此全城百姓都关注着这事,而对寒门学子来说,这无异于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他们恨不得在家里给王爷供长生牌了。
至于印刷厂,地址选在西郊,在一片工业厂房里这个印刷厂面积不大,招的工人也不多,因此低调地很。
自从得了刘总管的话后,孙家送来的家奴们就天天聚在一起想法子改进印刷术。
以前在孙家时当然也是想过的,但主家并不看重他们,也不在乎印刷时间和数量,反正都是亏本的,多亏一点少亏一点没什么差别,也因为此,他们几人在孙家被人看不起,一群吃白饭的奴才,一点作用都没有,谁会喜欢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