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杂货 下(101)
在得到阿普肯定的回答,并且讲述了自己与罗用认识的经过的时候,这个官兵就表现得特别羡慕:
“我也是关内道出身,早前罗三郎与他的那些弟子在我们关内道铺了一条水泥路,当地人对他们可敬重了,整个关内道就没有不知道离石罗三郎的。”
“你这两年去了西域,兴许并不知晓,罗三郎有几名弟子现如今便在河东道兴办针坊,不仅把针卖到长安洛阳,就连江南那边的人都用他们的针。”
“你那些师兄现如今可都发财了,瞧瞧你这穷样,哈哈哈哈!”
“不知道你们师父收弟子是个什么章程,像咱这些个穷当兵的,他收是不收?”
“……”
这些黑人们之前便与阿普他们学过一些汉话,这时候虽然并非句句都能听得懂,但大约也都能感觉到,阿普的师父确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
这样的认知让他们忐忑的心情安稳了很多,待到老首领的葬礼过后,听闻有那离石罗三郎的友人来寻阿普,族人们俱都翘首以盼,想要知道那罗三郎会怎么安排他们,他们在这个东方国度,究竟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唐俭乔俊林等人这一日不仅见了阿普,也见了郭孝恪和麴文泰麴智胜父子。
郭孝恪眼下是立功心切,对那献粮种一事,他必定是要插上一脚,麴氏家族也有心借这一件事宣传他们高昌城佛法昌盛人杰地灵举世无双,阿普却一心只想去常乐县找罗用。
最后这些人合计出来的结果是这样的:
阿普他们带来的那些红薯里头,把最好的挑拣出来,让郭孝恪派人送往长安城,献与天可汗,剩下那些不好的,就算送到长安城,肯定也会烂掉,干脆留在高昌这边种种看,至于这些昆仑人,既然他们想去常乐县,那就让他们去吧。
“那红薯呢,常乐县那边不得也要几个红薯啊?”
唐俭对这个结果不甚满意,合着他们常乐县最后就得了个烫手山芋,好处全让这些孙子分完了。
“你要那红薯作甚?”郭孝恪就说了:“待到来年推广新粮,定是不能少了你们常乐县。”
这红薯实在好吃,早前在得了这批新粮的时候,郭孝恪就按那些昆仑人所言,烤了一个来吃,那个香甜软糯,啧啧,他现在已经等不及要向朝廷邀功了。
“唐大夫莫要心急。”麴文泰也说:“来年那新粮出来了,常乐县一时若是分不着,我便叫人从高昌这边送一些与你。”
“正是。”郭孝恪现在也算是半个高昌人了,自然也为高昌说话:“这些高昌人很会种粮,先前那金瓜他们都种活了,这回这些红薯眼瞅这就要烂了,叫高昌的和尚们念念经,兴许还能种种看,拿到你们常乐县八成就坏了。”
唐大人气得都想指着这两个臭不要脸的鼻子骂娘,奈何他既不是地头蛇麴文泰,也不是兵权在握的郭孝恪,争不过这两个没脸没皮的。
想想能把这些昆仑人带回去,对罗用也算有个交待,眼前这两个人,一个是当惯了土皇帝的,另一个干脆就是土匪窝瓦岗寨出身,还是不惹为妙,当一回孙子拉倒。
瓜分完利益之后,得了好处的郭孝恪也是比较热情,安排唐俭等人从高昌这条新铺的木轨道回常乐县。
从高昌到敦煌的这条木轨道,大致都已经铺好了,就只有中间地形特别复杂的一段路,还在施工中,唐俭他们只要在中间那段路下车走一走,其余时候都能乘坐木轨马车。
不日,唐俭乔俊林加上那些常乐书院的学生,再加上阿普他们的族人,将近二百号人,浩浩荡荡地从高昌城出发。
当天晚上在驿站里休息的时候,唐大人就问阿普:“说实话,其实你们自己还藏了点吧?”阿普也不说话,就顶着他那一张沧桑的老脸,咧着一口大白牙冲他傻笑,假装自己听不懂汉话。
唐俭:……行了,老子心里有底了。
白日里,他们这一行人坐在木轨马车中,在荒原之上飞驰,阿普和他的族人们打开车窗,看着外面大片大片的戈壁滩。
有时候也会看到成片的草地,农历五月初的戈壁滩上正是充满生机的季节,初夏时节的风呼呼地灌入车中,既不很热也不很冷,一切都是这样地神奇,感觉就好像是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夜晚,唐俭会带着他们在驿站里投宿,驿站会给他们提供免费的食物和住处,初时这些黑人还比较警惕,吃得不多,总喜欢藏食物,夜里也常常都是几十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休息。
后来习惯了,慢慢放下了戒心,便也跟常乐书院那些学生一般,每天敞开了肚皮吃饭,夜里摊开手脚在炕头上呼呼大睡。
就这样好吃好睡的,他们这一行人很快就到了敦煌,约莫下午三点来钟到的敦煌,没有停歇,换了一批木轨马车,直奔常乐县而去。
罗用这时候也已经提前得到了消息,难得地换上了一身平日里不舍得穿的白叠布衣袍,在站台上等候阿普他们的到来。
白叠布这东西其实就是棉布,相比二十一世纪一些优质的棉布,眼下这白叠布的质量也称不上特别好,但就是价格贵,比丝绸都贵。
二娘用上好的白叠布给罗用做了两套衣袍,他平日里也不怎么舍得穿,棉布这东西穿多了洗多了容易显旧发黄,就不好看了。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很快便黑透了,罗用就穿着一身白叠布长袍,站在火把之下,静静地看着眼前这一条木轨道,等候着阿普他们的到来。
终于,远处传来马蹄的声响,紧接着又是一阵车辆行驶在木轨道上的声音,罗用不禁感到鼻头微酸……
阿普以为自己的心早已经像铁石那般坚硬,然而在看到罗用那一刻,他还是忍不住落下了泪水。
那个少年就站在那里,一身洁白衣裳,在那火光之下,仿佛已经等了他许多年。
第363章 融入
阿普他们这些人进城的时候,引来不少常乐百姓围观。
常乐县这个小地方的宵禁现在也是形同虚设,城中百姓白日里大多都在作坊做工,晚上下工以后,难免就想三五成群出来逛个街,拉拉家常什么的。
尤其眼下又是夏季,大热天的闷在家里头作甚,这年头又没有电视看,更别提电脑智能手机了。
阿普的那些族人们走在常乐县的街道上,感觉也很新奇,之前在高昌城那边的时候,虽然也颇热闹繁华,但他们那时候心里还不是很安定,整日就待在自己的住处,不怎么敢到外面闲逛。
这时候来到常乐县城,都知道这里归阿普的师父管,这里的人看起来也比较和善,看着街道上一间间挂着灯笼的铺子,还有街头巷尾的零星摊位,哪一样都让他们觉得很新鲜。
路边一个小孩口里嘬着一块麦芽糖,吃得津津有味,看得几个路过的黑人小孩眼都直了,却也不会像寻常小孩那样吵闹耍赖,手里依旧紧紧抓住大人的衣摆,一步三回头地跟着自己的族人们往前走去。
穿过街道,在前面的水泥路上拐个弯,上了一道缓坡,很快就看到了一排排的矮房。
“这是县里用来出租的房屋,尔部族献粮种与天可汗,有功,我令县中吏员一年之内莫要收取你们的租金,你们只管安心在这里住着。”
罗用这话既是说给阿普听,也是说给旁人以及那些租房者听。
阿普是他的弟子,他带来的这些族人,罗用自当多加照顾,但若是偏袒太过,就容易引起其他人的不满,那样一来反而会激化矛盾,使阿普的族人们更加难以被当地人接纳。
阿普自然没有意见,听了罗用的安排,这便让自己的族人们各家都去选一间屋子住下。
他的族人们对这师徒二人的话听得半懂不懂,隐约好像明白这个房子好像暂时是可以给他们住,但好像只有一年,那么一年以后呢?
……怎么感觉他们首领的这个师父好像有点小气呢?
这房子确实是很好的,一间间屋子建得四四方方的,地面非常平滑,墙壁也很平滑,屋顶上盖着的茅草也很厚,肯定不会漏雨。
屋子最里面还有一个高出来的地方,他们知道这是睡觉用的,来的路上已经见识过了,听说冬天还能在这底下烧火,不知道他们这里的人是怎么想的,难道不会把人烤熟吗?
一会儿,有人担了一担担的饭食过来,言是罗用在县中各间食铺订的,这些昆仑人纷纷从屋里出来,借着火光,围在院子里吃饭。
饭菜非常好吃,但他们却总是忍不住转头去看罗用,阿普的这个师父,跟他们从前想象的有点不太一样,太年轻了,也不够强壮,怎么看都不像是那种特别厉害的人物。
吃完饭,罗用便让他们今晚先歇下,明天一早他会令人再送饭菜过来,叫他们不用为食物担心。
族人们听了这个话都比较感动,先前在心里说他小气的人也感到有些惭愧,阿普的这个师父看起来虽然不像是特别了不起的人物,但他对他们部族的人确实是很好的。
就这样,这些昆仑人安心在常乐县住了下来,罗用每日都令人将饭食送到他们的住处,又安排了医者来给他们所有人检查了身体,给生病的人看病。
时间这才刚刚过去两三日,高昌那边献粮种的队伍经过他们常乐县,阿普作为献粮种之人,要跟他们一起去往长安城。
离开前一晚,阿普与自己的族人叮嘱,让他们一定要好好待在常乐县,听罗用的安排,不要擅自离开这里去别的地方,除了罗用,不要听信任何人的话。
第二日一早,阿普穿着一身罗用为他准备的衣袍,背上新囊,跨上一匹高头大马,跟随这献粮种的队伍一起离开了。
族人们就这样眼巴巴送走了自己的首领,再回头看看生活了没两天的常乐县城,一时间都有些茫然无措。
转眼时间又过去两三日,这一日清晨,常乐县城中闹闹哄哄的,有昆仑人走到下面的路口去看究竟。
听那些城里人说,他们这是要去县衙领红薯藤,也有不少人是打算去看热闹的。
原来阿普单独呈给罗用的那些红薯,罗用收下以后并没有自己种植,而是将它们催芽之后,以二十户一保为单位,令每个保长到县衙领取一根红薯藤条。
这些保长拿了红薯藤回去细心栽种,秋来结出红薯,保内各户均分,待到来年开春再催芽,再均分,确保各家各户来年都能分到红薯藤,种上红薯。
罗县令对城中百姓言,这是昆仑人给他们带来的礼物,让他们将来吃上红薯以后,要记得这些昆仑人的好,莫要欺侮他们这些外乡人。
有那汉语相对说得好一些的昆仑人,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后,连忙跑到他们聚居的地方,把这件事跟部族里的其他人说了,昆仑人们听说了这件事,又是惊讶又是高兴。
他们站在坡上,有些好奇又有些拘谨地看着路口那边,有些常乐人经过这个路口的时候,还会停下来跟他们打个招呼,态度十分友好。
于是就这样,这些昆仑人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排斥,很自然地就融入到了常乐县的生活当中。
他们有时候也会在城里四处行走,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到处都觉得很有意思。
白日里,这些昆仑人也喜欢坐在路边的石条上,看那些不去上工的常乐人一边磨针,一边说闲话唠家常。
也听不怎么懂,看那些人都笑得很开怀的样子,他们也跟着笑,一些昆仑人小孩嘴里嘬着别人送的麦芽糖,吃得津津有味。
这些昆仑人从前大多都在部落里磨过箭头石刀,磨针这活计他们上手很快。
后来罗用便让针坊的人给他们派发了一些磨针的活计,在这些昆仑人当中,选了一个会算术的中年男人负责收发,也像给那些负责这项工作的坊长村正一般,给他一些补助。